一、发动机气缸密封性检测
影响气缸密封性的因素有七个,主要有气缸的磨损、活塞环损坏、活塞磨损、气门座的损坏,气门导管磨损、气缸垫损坏、气门间隙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尼?主要有测量汽缸压力、曲轴箱窜气量、汽缸漏气量以及漏气率,进气管真空度、汽缸活塞组因磨损过大所引起的异响的振动测量,曲轴箱内的磨损金属是颗粒含量的测定。
对于汽缸压缩压力的测量来说,主要是四冲程的发动机压缩终了时的压力。由于汽缸的压力以及机油的粘度的以及汽缸活塞组等配合情况下,配气机构的调整是否正确,汽缸垫的密封性等方面因素,所以,在测量发动机汽缸的压力时,可以诊断汽缸活塞组的密封情况,如果活塞环、气门、汽缸垫密封性如果良好,那么气门的间隙就必须要适当。
二、消音器牢固性检测
消音器有外筒和内部蜂窝件构成,两部分因处在高温、震动等特殊环境是靠机械包扣工艺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知道这种工艺的质量就靠设计的精密性,如果结合不牢在汽车使用中会因高温、震动等因素造成松动或脱落。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相关质量部门已经对该技术方面提出相当严格的要求。
对于实际检测方法行业里检测工具都是使用材料试验机,用抗压盘夹具,使消音器两构件受上下相关剪切力。测得结果重复误差应小于5%。
三、内饰检测
内饰包括座椅结成材料、车内箱装饰材料及粘接用粘。主要检测其安全性:1.气体有害性 2.阻燃性。
8制动系统
刹车片、离合器、摩擦片、空气压缩机、手刹、支架、轴头、真空加力器、刹车蹄、制动泵、拉索、卡子、制动器总成、刹车锅、制动室、刹车鼓、滑块、吊耳、控制阀、干燥器、刹车盘、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9配件安装
座椅:
座椅:如果是座椅就去买个坐垫跟靠垫,如果是布座椅就去买座椅套,汽车装饰店都有卖的,他们会给你装上的。也可以在商店上买了然后自己装,很简单的,就是把座椅套包在座椅上,然后系进绳子或者搭扣就可以。
方向盘套:
方向盘套:也自己装就行了,一边包上去然后用力就装上了。
脚垫:
脚垫:自己铺在汽车里面就可以。
行李箱垫:
行李箱垫:自己铺。其实自己装起来很简单,多琢磨琢磨就会装了。实在不会装,就去一般的汽车装潢店花10块20块的找个师傅,他们会愿意给您装的。
10净利率
中国在沪深港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已达60多家,据201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汽配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都比另一时期内有较大提高,平均净利率也上涨到约7%。[4]
11发展困境
商用车零部件企业是一个行业细分度较高的行业,大多为新兴的个体性企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已经很大,并且投产后的利润也不高,因此要想让它们加大研发的投入就相对困难。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汽配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企业在原材料方面就需要支付很大一部分资金。
营销单一是由于商用车零配件企业受限于地区的条块分割,这决定了其只能通过点对点的模式维系客户关系。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决定了零配件企业难以用大量投入来进行技术研发。全国性的重复建设使得零配件企业深陷价格竞争的泥淖,这造成了严重的资本浪费。一个完整的蛋糕被分得支离破碎,从而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进而使得它们赢利水平上不去,也难以在后续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
但是尽管商用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仍然有大部分企业能生存下来,其关键就在于整车厂的需求拉动。企业生产的毕竟是技术含量较少的零配件,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方面,对流动性资产的要求还是较少的。
整车厂的路径选择方面的问题也是当前零配件企业面临重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国内大多数商用车车企都是不管什么型号、类型的产品都做,这不利于产品细分,进而不利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细分,也不利于零部件企业潜心于某个细分产品。多数企业只看重当下的生产,而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部分商用车零配件即使有技术、产品,也没有专利,它们甚至不懂得什么是专利保护。
当然商用车零配件企业的技术低端、利润微薄也与商用车自身特征有关。商用车不同于乘用车,商用车是一种投资工具,客户在购买时着重考虑的是它的性价比。只要它结实耐用,购置的费用能够最终有效地被使用中创造的价值抵消就足够了。所以商用车对零配件配置的精细化要求较少,技术含量要求也较少。但另一个现实是,商用车的精细化要求也开始渐渐出现。国外一些商用车巨头,在配置方面已经开始了精细化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国外许多大型商用车企已经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给国内商用车企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在一定时期内零部件企业应该做的事就是优化结构,提升技术竞争力,加强市场渠道开发能力。
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资金来扩张产能,也没有足够宽裕的资金支持研发,多数零配件企业仍然限于点对点的营销模式,难以走出地区市场,更难以成为知名的零配件企业。难成大器的商用车零配件企业仍然挣扎于微利时代。在一定时期内,汽车零配件企业陷入了两个难以摆脱的怪圈:一个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造成零部件企业一对一的营销,其市场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在整个商用车产业链中没有决定权,完全沦为代工厂;企业耽于低价竞争,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反过来又增加了地方保护主义。第二个怪圈是低技术含量导致低利润,进而造成研发资金难以为继,反过来再造成技术含量不高。
这就是中国商用车汽配企业所面临的循环式困境。